蔡甸区以法律援助为支点 撬动“司法为民”服务效能加速度
“没想到不花什么钱就能请到律师,还有检察院为我们说话。”近日,农民工谢某的一番感慨,生动诠释了蔡甸区在全市首创的“支持起诉+法律援助” 衔接机制给弱势群体带来的切实改变,也让司法为民的温暖照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为有效破解弱势群体“维权难”“诉讼难”的痛点问题,今年3月18日,蔡甸区司法局与区人民检察院专门召开“支持起诉+法律援助” 为民解忧联席会,针对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妇女、老人等群体,进一步明确加大支持起诉和法律援助力度,而谢某正是这项暖心政策的直接受益人。
今年夏天,木工谢某因包工头拖欠工资,找到蔡甸区人民法院寻求帮助,却因原告与被告所在地均不在蔡甸,法院不予立案,需前往被告所在地法院维权。就在谢某手足无措之际,蔡甸区法律援助中心第一时间向这位诉讼能力较弱的农民工伸出援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不仅耐心为谢某梳理案情,还积极与蔡甸区检察院沟通,提出关键主张:虽然被告所在地不在蔡甸,但涉案工程在蔡甸施工,即合同履行地位于蔡甸,且用人单位在用工期间支付了部分报酬,蔡甸区人民法院应该具有管辖权。在援助中心的协助下,谢某向蔡甸区检察院提交了支持起诉申请书,最终蔡甸区人民法院受理并审结此案,他辛苦劳作的工钱终于拿到手。据统计,今年以来,蔡甸区法律援助中心受理的 17 起类似案件,经区检察院支持起诉后已全部立案审理,让弱势群体切实感受到了法治的温度与力量。
司法为民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蔡甸区司法局始终践行的行动准则。据悉,蔡甸区司法局聚焦基层治理与民生保障核心任务,通过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创新打造法律援助支点工程,以“四民一保”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切实将增进民生福祉落到实处。
除了建立“支持起诉+法律援助”衔接机制,蔡甸区司法局坚持 “应援尽援”原则,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群众实际法律需求,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该局主动降低法律援助受援门槛、扩大受援范围,切实减轻受援人经济负担,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有需求的低收入群众。今年以来,已累计为197名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诉讼服务,法律援助覆盖人群也逐步扩展至武汉市最低工资标准以下群体。
为深化司法利民举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蔡甸区司法局主动与区劳动保障部门建立横向联动机制。一方面,专门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另一方面,畅通“法律援助+市域通办”申请渠道,直接协助农民工收集用人单位及包工头欠薪证据,农民工无需经过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2024 年底,某科技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拖欠殷某等68 名员工工资共计98万元。在向蔡甸区法律援助中心提交申请后,中心立即启动农民工维权快速通道,实现了“当天申请受理、当天审批指派法援律师” 的高效服务。最终,该案从申请到调解结案仅用时15天,“司法+人社”联动机制不仅为劳动者维权按下了“快捷键”,更跑出了民生保障的 “加速度”。
与此同时,为提升农村地区群众的法律意识,最大限度维护基层群众合法权益,蔡甸区司法局将服务重心下沉,聚焦“三农”纠纷化解与农村留守群体、特殊困难群体、涉农经营主体这“三类”重点服务对象,在全区288个村、58个社区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百村入万户”专题活动。通过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多元化法律服务手段,不仅帮助农村群众增强了法律意识,更有效提高了村民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满意率。针对重度残疾人、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工作人员还主动上门服务,对确需援助的对象,第一时间受理审批。
为确保法律援助支点工程落到实处、发挥长效,蔡甸区司法局还注重强化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法律援助培训,实施司法所所长、法律援助工作站负责人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法律援助律师年度轮训制度。通过一系列举措,持续强化基层法律援助队伍的责任意识与专业能力,为更好服务群众筑牢了人才基础。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