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0897245/2025-25277
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武汉市司法局
发文日期
2025-07-11 11:15
名称
市司法局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0077号建议的答复
文号
武司办〔2025〕9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市司法局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0077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7-11 11:15 来源:武汉市司法局

一、关于“徐东一路和友谊大道(共享单车管理)”问题

(一)强化统筹协调,构建协同治理格局。市城管执法委围绕建设管理服务事项,明确部门职责、执法边界、管理与执法衔接、重大案件会审流程等事宜,推动跨部门协同治理规范化。针对徐东一路、友谊大道等“插花地”共享单车管理问题,组织相关区开展全面细致的权责梳理工作,绘制权责划分示意图,以可视化方式厘清管理执法边界,消除监管盲区,切实提升治理效能。

(二)夯实执法保障,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以标准化建设为重要抓手,结合执法智能化建设,推动审批、许可、检查、执法信息共享,全面规范执法行为。组织协调“插花地”相关区系统梳理执法事项及执法区域,对照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法规适用、执法主体、执法文书、自由裁量权基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统一执法标准和操作流程,确保执法工作严谨规范、公平公正,为“插花地”治理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三)优化协同执法,汇聚多元共治合力。市城管执法委联合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查、联合监管、联合执法行动,实施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形成治理合力,切实提升“插花地”市容环境品质。针对“插花地”共享单车管理问题,建立共享单车停放秩序服务质量评估机制,调动各单车企业积极性,促使单车企业对全市共享单车停放秩序做好无差别运维管理,为市民营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同时,加强宣传教育融合,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城市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插花地”治理,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推进地域发展融合, 将“插花地”治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以治理促发展,以发展巩固治理成果。

二、关于“友谊大道和武汉大道(道路交通拥堵)”问题

(一)明确交管管辖边界。针对“插花地带”交通管理权责交叉问题,公安交管部门以行政区划为基准,兼顾方便交通管理的原则,系统规范跨区域道路管辖边界划分2018年以来,先后制发规范性文件14件,明确交通违法处置、事故责任认定等事项的权责归属。目前,友谊大道、武汉大道等主干道已实现交管权责统一,管辖真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二)强化拥堵道路治理。针对友谊大道与武汉大道交通拥堵问题,公安交管部门秉持系统性治理理念,科学部署并实施多项管控措施。在友谊大道交通综合治理方面:一是开展路口精细化改造工程,对徐东大街友谊大道路口综合实施车道功能优化、信号配时调整及交通设施改造等综合治理方案,在武车路交叉口创新设置联动式掉头通道及动态可变车道;二是系统性优化高架交通组织,依据缓进快出、分流冲突原则,通过信号灯组调控、车道分布调整及隔离设施升级等手段,有效缓解高架桥交通瓶颈问题。经持续优化,该区域核心拥堵路段通行效率显著提升,月均投诉量由538起降至70余起,降幅达87%三是系统治理武汉大道拥堵问题,对黄浦大街路段设置定向通行车道、加装智能违法抓拍系统及施划导流标线等综合措施强化管控;竹叶山立交枢纽通过匝道管制、定向车道规划及地面层车道扩容实现立体分流。经数据监测显示,竹叶山立交高架层拥堵指数由6.6降至3.7早高峰时段关联路网车流量呈明显下降态势,区域交通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

(三)建立联动共治机制。结合当前开展的全市“文明交通畅行武汉”道路交通环境优化提升行动,依托市、区两级交通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公安交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模式,组建专班落实周通报、月调度、季讲评工作机制,强化一体作战和协同联动。重点围绕机动车行车停车秩序、行人和非机动车(含电动自行车)通行规范、“麻木”车辆(非法营运三轮车)管理四类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在机动车保有量净增42.5万辆(总量达490万辆)的压力下,工作日晚高峰拥堵延时指数同比下降7.3%,交通拥堵警情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交通秩序类投诉总量同比下降6.9%

三、关于“按照政区归属与管理权属相统一的原则推动‘插花地’行政区划调整,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联动联控机制”的建议

规范我市市、区、街三级行政执法协调联动工作,提升行政执法效能,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市司法局制定了《武汉市行政执法协调联动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试行)》),并2025年市委依法治市办执法协调小组第六次会议暨全市提升行政执法质量行动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拟于近日正式印发实施。

《办法(试行)》全文共十坚持“权责明晰、整体协同、高效规范”的原则,建立健全我市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行政执法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提出行政执法协调联动制度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和职责划分。细化一般性行政执法协作机制的内容,具体包括违法线索移送、执法协助和互认、执法争议协调等,进一步明晰违法线索移送和执法协助的申请、证据材料移交、反馈、时限等流程。完善相关具体的行政执法协调联动机制,具体包括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综合监管机制、审管联动机制、“两法衔接”机制等,将以上相关具体机制内容一并纳入行政执法协调联动制度的框架下,形成“执法协同一体化”的工作格局,着力破解“插花地带”管理权责交叉等问题。

四、关于“通过大融合(组织领导融合、宣传教育融合、地域发展融合)、大联动(打通信息联享渠道、强化部门联合监管、加强执法联合行动)、大整治(德治、自治、法治),化解基层治理中的权责交叉、管理真空等问题”

20229市全面推进街道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将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职权赋予街道,由街道下设的街道综合执法中心以街道名义依法行使有关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权及行政检查权,过去基层“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执法困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赋权事项不够精准街道承接能力不足等。

针对相关问题2024年市委依法治市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通知》,从理顺工作机制、优化赋权事项、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工作保障、强化监督考核、压实领导责任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进一步深化全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一是提升街道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水平。市司法局制定《2025年度武汉市街道综合执法中心行政执法人员示范班培训方案》,通过系统讲授行政执法领域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执法流程、执法实务技巧等,解决基层执法中的难点问题,提升执法人员实务操作能力,提高行政执法效能。组织各区街道司法所所长参加“2025年度武汉市街道综合执法和执法监督能力提升培训示范班”培训,进一步提升街道综合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增强基层执法人员法治素养和执法能力。二是开展街道赋权事项评估调整工作。针对部分地方性法规事项放不下、已下放部分事项接不住等赋权事项不精准的问题,《通知》要求进一步优化赋权事项,市司法局加强赋权事项的法制审核,会同市直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街道综合执法赋权事项评估工作;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的原则,根据省人民政府文件规定,落实动态调整机制。截至目前,市司法局已组织完成了赋权事项调整评估三是配合市委编办开展修订履职事项清单工作。市司法局配合市委编办开展街道(乡镇)履职事项清单工作,根据市清单工作专班分组安排,具体联系汉阳区、经开区,全过程指导两个对口区街道(乡镇)履职事项清单工作,深入区、街蹲点调研,及时发现组织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指导和纠正意见,及时反馈重大问题。在先行开展清单工作的武昌区,全区14个街道“三张清单”事项总数平均为373项,其中,基本履职事项120项、配合履职事项120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133项,确保赋权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重点围绕执法协作、联合执法、执法信息共享等方面工作,全面提升全市行政执法质量。


附件:
下载文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